文|徐 来
编辑|徐 来
文|徐 来
编辑|徐 来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刘备进川打刘璋时,带走了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将领。
关羽留守荆州,回头一看, 全是二三线人马在打天下,心里什么滋味?
入川前夜,谁被带走,谁被留下
公元211年,刘璋听说曹操正打算夺西南,于是慌了,请刘备来当外援,让刘备去汉中抵挡张鲁。
展开剩余92%结果请神容易送神难, 刘备一进川,根本没打算再出去。
表面上,刘备听命于刘璋,实则悄悄布下人马,把自己变成了益州的新主。
那一批跟着他入川的将领,现在看来不起眼,当时却各个用得上。
关羽没去,赵云也没去,张飞短暂露面后也留在荆州。 刘备带的不是王牌,而是一堆“杂牌军”。
这批人里头有谁?黄忠、魏延、刘封、马谡、关平、李严、傅彤、陈到、吕凯、冯习、程畿,还有一个庞统。
这些人有几个特点。第一,原本没什么威名。第二,大多年轻,愿意冲。第三,不好调动荆州本部权力的人心。 刘备显然不是糊涂,他清楚,把张飞赵云带走,荆州就炸了锅;带这批人走,没人说话。
而且,关羽那时在江陵,正控制整个荆州重心。如果带他走,谁来震慑东吴? 荆州若乱,刘备后路断光,别说夺益州,连命都保不住。
所以刘备出发前布局很细。
他让诸葛亮坐镇南阳、张飞驻守襄阳、赵云镇守江夏、关羽压在江陵,整个荆州四角有人,像四根钉子,钉死了防线。
自己这边,就轻装上阵,带着一帮“肯干活”的人冲进去, 抢地盘、吃苦、拉仗、熬命。
有个细节很值得琢磨。当时刘备让庞统跟进川,安排他出任参谋。
庞统一开始被刘璋压制在涪县做个县令, 刘备当场提拔他为军师中郎将,放进核心圈子里操盘。
这说明什么?说明刘备心里明白,他这场仗不是靠拳头,是靠脑子。
我觉得,这个班子虽然表面不起眼,但其实就是刘备的“夺川特战队”。而且个个愿打敢拼,不拖后腿,不讲价钱。
相比之下,关羽那边情况复杂。
他得面对东吴、看住孙权,还得协调荆州各地官员, 这些事没人喜欢干,难,责任重,一错就要命。
刘备没说太多,心里却有数。 关羽是镇守者,剩下这些人是开疆者。一个看家,一个开路。
很多人后来看不起那批“二三流”将领,说他们资历浅、名气小。可事实摆在这儿—— 益州是这群人打下来的,不是关羽张飞赵云拿来的。
打下益州,靠的是杂将拼命冲
刘备入川,最先打的是张鲁,接着盯上了刘璋。刘璋那边没几个人能打,全靠守城拖时间。
这就给了刘备机会,他一边稳住刘璋,一边分兵断其城池。关键战役发生在雒城,那是整个益州的咽喉。
前线调度一批将领:黄忠、魏延、刘封、冯习、傅彤、李严轮番上阵。 不是一战定乾坤,而是天天磨、天天打,靠命硬撑出来的结果。
庞统在雒城前线提出“连破三策”,结果在攻城中中箭身亡。 这对刘备打击不小,可他没停,反而让黄忠魏延顶上,继续推进。
这一仗没什么传奇,只有堆死人。雒城死了多少人?没人记清了。
刘封、黄忠、冯习几乎日日在前,夜不脱甲,傅彤冲阵时中箭,一直到死都没下马。
这批人打仗不要命,拿着短兵器在壕沟里翻滚搏杀,一寸一寸推过去。
关羽当时在哪?在荆州,雒城打得正苦时,孙权派鲁肃来敲门,说要“借”南郡,关羽哪敢借?
想回手支援刘备也不可能。
东吴那边就盯着荆州动静,一动就吞你半口。
关羽只能忍着。远远地听见刘备在川中打得热火朝天,自己却动弹不得。 那种心里滋味,不用说,谁都知道——急得要疯。
有人说,关羽武艺盖世,可在这个益州攻略中, 关羽插不上手,张飞也不在阵前,赵云更是留守江夏,主战场全是“没名气”的干将。
最奇的是,打下成都那一刻,刘备封赏功臣,第一批不是关张赵,而是黄忠、魏延、马谡、刘封这些人。
魏延之后被派驻汉中,成了北线第一道大将,黄忠在定军山一战成名,马谡虽日后被诸葛亮斩首, 可入川之初就是地方文官中拔得头筹的人选,这些“杂将”,每一个都拼出了机会。
我要问了:什么叫靠谱?是战时能动刀,还是平时能守地?对刘备来说,关羽再威风,赵云再俊朗, 你这场仗缺的是人不是名。
所以他宁愿带上一群不知名的,也不乱动名将阵脚,要的不只是胜利,还有平衡。
益州能拿下来,全靠这帮没人信的杂将顶着打、连夜守、连命扛。事实说明,有时候牌面不重要,关键看谁肯出手。
看清楚这点,就知道刘备不是乱带人, 他是从利益、节奏、形势来配班底,把王牌压在后方,把杂将推向前线,这套打法稳而准。
这也是为什么关羽后来守荆州守到焦头烂额。
人心散了,支援没有,孙权又咬着不放。等他开始反攻,已经来不及了。
益州一打完,刘备连夜就调整人事。张飞被调到巴西守北线,赵云则留在成都照顾内部,诸葛亮坐镇益州后府, 关羽依然还守着荆州——孤军。
别人拿地分田,封侯加官,关羽在荆州看地图,看东吴,看曹操,看不见出路。
所以刘备打下益州那年,荆州其实已经不稳了。人被抽空,权力分散,关羽没有人可用。刘备赢了局,却留下了一个后患。
我说一句话,可能扎心:刘备入川这盘棋下得漂亮,可把关羽一步一步推到悬崖边上。
关羽守着荆州,越守越危险
刘备在成都称益州牧那年,荆州已经陷入动荡。
看起来关羽还稳坐江陵,实际上手下能用的人越来越少,刘封去了成都当副将,关平随军入川,马良转做内政。
原本依靠的那批骨干,被一批批调走,荆州只剩下关羽孤身坐镇。
东吴开始蠢蠢欲动。孙权派鲁肃来谈判,说当年借荆州是临时,现在打完仗该还了。关羽不愿交,刘备也不松口,事情就卡在那儿。
这一步僵住,孙权心里早就打定主意要硬抢。
而魏国方面也没闲着。曹操看到刘备拿下益州后实力大涨,立刻加强汉中压力。西线张鲁被灭后,曹军兵锋指向西南。
三方角力,荆州变成漩涡中心,关羽扛的,不再是一座城,而是整个战略底线。
问题是,他人手不够,调兵太慢。
刘备腾不出兵来帮,张飞刚刚安定巴西,也走不开,诸葛亮守成都,更不能动。
关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,独自一人应对两大强敌夹击。
有人说,关羽能力不差,对,能力不差,打樊城、擒于禁、斩庞德,都显示了他的强悍, 问题在于,这场仗不是单挑,而是局部全面战争。
东吴派吕蒙“白衣渡江”,偷袭荆州。
关羽当时主力在北,南边几乎空虚,结果江陵、公安几天之内全丢。
关羽回头再救,已经来不及了,儿子关平也死在乱军中,自己被擒身亡。
这一切,早在刘备进川那一刻就埋下了伏笔, 前线打得越响,后方越脆弱,关羽死前不是不想求援,只是没人能帮他。
刘备那边刚建成都,根本动不得,诸葛亮还在铺路建设,不可能轻动根本。
我想说,关羽不是败在孙权手上,是败在整体调度上的战略缺口。
刘备打下益州,坐上头号位置,却没想到荆州的命脉竟在关羽一人之身。一旦这根柱子倒了,大厦轰然。
这叫“前线得利,后方失守”。看似胜局,其实是崩盘的开始。
战后刘备痛失荆州,关羽死后,他连夜下诏调兵伐吴。张飞因催兵太急被部下杀死,连最亲密的战友都没熬过去。
刘备这一招赌太大,最后反而全赔,益州还在手里,人心却碎了。
我要问:刘备当初如果不带走那么多人,留一个黄忠、魏延、刘封给关羽,荆州能守住吗?这是必须正视的战术选择。
荆州不是被打丢的,是被战略忽视丢的,关羽也不是失败者,是牺牲者。
杂将撑起蜀汉后半壁江山
益州战后,局势重新洗牌。关羽张飞相继身亡,刘备伐吴兵败,五虎将只剩赵云一人。
这时候,刘备当初带进川的那群杂将,成了撑场的中流砥柱。
魏延最先站出来,他原本是韩玄的部将,归顺刘备后毫无背景,入川时不过一介先锋,雒城一战中打出威名,之后被派驻汉中,成了蜀汉北防主帅。
能守汉中近十年不失,说明魏延不只是勇猛,还有脑子。
黄忠老当益壮,定军山斩夏侯渊,为刘备稳定西北做出巨大贡献,即便后来因年老退下,也被封后将军, 在整个蜀汉军制中占据重要位置。
刘封本是刘备养子,入川后任命为统领西线大军,虽因孟达事件被赐死, 但在早期西川平定中起到攻坚关键作用。
他防线吃紧时常单兵带队强攻,战绩斐然。
马谡文气十足,治理地方有方,深得诸葛亮信任, 虽在街亭战败被杀,入川初期确实起到了调度内政的中层骨干作用。
陈到、李严、冯习这些人名气不响,实际都在益州构建中承担后勤、粮草、军备职能。
没这些人,庞统死了以后刘备根本撑不住大局。
换句话说, 刘备那年带走的12人,除了个别战死或被贬,大部分在十年后全成了蜀汉核心将领。
他们是从前线干上来的,不靠门第、不靠出身,全凭打仗拼命换机会。
再看赵云。他虽然没进川,但后期在北伐中屡次担任先锋,与魏延配合紧密。
诸葛亮信赵云,不只是因为忠诚,更因为他能兜底。
我特别想提魏延,很多人说魏延狂妄,性格孤僻。
可从刘备死后到诸葛亮五出祁山,魏延一直是北线主帅,诸葛亮虽不喜欢他,也没换下他。
你要说“杂将”,魏延就是杂将的巅峰版。没背景,没师傅,全靠一把刀杀出来。他死后,姜维顶上,北线防务瞬间崩。
说明什么?说明魏延是真扛住了那口气。
刘备入川不带王牌,是冒险,也是布局。他用这批人开疆拓土,用王牌守住后方。可惜,后方没能稳住,主力也被过早消耗。
刘备死后,蜀汉的牌已经打光。诸葛亮虽能调度一时,却缺少能开山的人。那群杂将已经老了,年轻人还在成长, 中间缺了一代能挑大梁的。
最终能支撑蜀汉十多年不亡的,就是刘备带走那12个“二三流”将领构成的骨架。
这批人当初看似不重要,后来全成顶梁柱。
我想说,关羽守荆州失利,背后站着的是战略空位;而蜀汉撑得住十年,靠的却是一群没背景的苦将硬扛。
这就是历史。有时候你不在牌面上出彩,却是牌局的关键。
发布于:福建省配资炒股理财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